台灣漁業雖仍以捕撈漁業為大宗,但為了永續利用海洋資源,養殖漁業的生產量逐年遞升。根據108年的統計資料,台灣養殖漁業的生產量佔總生產量的28%左右,而隨著養殖漁業生產量占比提升,其所面臨的困境以及衍生的環境問題,也成為新興的熱門議題。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於2020年所發佈的「世界漁業和水產養殖狀況」報告中指出,自1960年代起,全球人均魚類消費量成長兩倍以上,並預期未來魚類消費量還會不斷增長。然而,目前海洋中超過1/3的魚類資源已被過度捕撈,也因此,為了能保持海洋生產力,「養殖漁業」應運而生,並且逐年提升產量,成為永續發展海洋的重點產業之一。
雖然養殖漁業被聯合國糧農組織(FAO)認為是可持續發展的生產系統,但其所面臨的幾大困境,也是不容忽視的重要問題。以下將分段介紹3大養殖漁業困境,帶你剖析相關問題,並對台灣養殖漁業的未來進行更深、更廣的思考。
一、養殖漁業經濟困境:
養殖漁業問題不少,其中從經濟層面切入,養殖漁業所面臨的經濟困境就是:「擁擠」,換句話來說,就是飼養魚類的「密度高」。以常識而言,低密度的養殖讓被飼養的魚種生活空間更大,而對於它們的動物福利、健康都是較高密度養殖為佳,然而,為何台灣養殖漁業常見的仍為「高密度養殖」?追根究底其中的原因便是「土地」。台灣地狹人稠,再加上山脈橫貫,地形破碎,可利用土地面積本就不足。根據行政院對養殖漁業的統計,占地5萬5千公頃的養殖面積,約有10萬的從業人口,等同每個養殖戶平均的養殖面積約0.55公頃,而個體戶的魚塭面積大概在1-2公頃左右。
對於從事養殖漁業的漁民而言,以一公頃的魚塭為例,取得養殖漁業用地及建置相關設備,少則七、八十萬,多則破百萬,而這高成本的投入,也造成養殖漁業漁民必然得選擇從事高密度養殖來回收投入的成本。同時,隨著勞工工資上漲,再加上取得土地及其他相關設施、材料費用攀升,經營也更加困難,此為養殖漁業所面臨的經濟困境,也是近年來養殖漁業發展停滯不前的重要問題所在。
二、養殖漁業衛生安全困境
養殖漁業困境中的第二問題,就是衛生安全困境。台灣養殖漁業採取高密度養殖,造成魚類之間更容易互相傳染疾病,同時也對水質產生破壞,並且增加魚群的攻擊性等,這些問題都屬於養殖漁業的衛生安全範圍。同時,魚類疾病的高傳染率也會提升養殖魚類的死亡率,為求回收成本,從事養殖漁業的漁民只好再投放更多的魚苗,並且使用相關化學藥劑治療魚類疾病,但也更加地破壞水質,又再提升養殖魚類的死亡率,最後造成惡性循環。而前文也提及因為經營魚塭的成本不斷攀升,有些老舊魚塭在早年規劃魚塭進排水時,並沒有做到進排水分離,不但無法確保進水是否遭受污染,當魚塭內疾病爆發時,也容易使病原體隨排水直接流出,擴散傳播範圍。
以上台灣養殖漁業所面臨的衛生安全問題常年打擊養殖漁業的經營效益,使台灣從前以「草蝦王國」、「鰻魚王國」、「九孔王國」、「石斑魚王國」享譽世界的美名再不復存。
三、養殖漁業環境困境
接下來,養殖漁業困境裡最後一個問題,也就是養殖漁業環境問題,正是last but not least,雖然放在文末敘述,但相對地這個問題牽涉的層面也是最為廣泛的,影響也非常深遠,因此,在這裡我們會探討得更深入一些。前文已然提及台灣水產養殖缺點有高密度養殖、進排水不分、魚塭內疾病傳播快速等等,然而,水產養殖問題不止這些,其中最大、影響範圍最廣的便是魚塭進排水所造成的環境問題。
從進水而言,有些從事養殖漁業的漁民為了避免使用地面水體的不安全性(因為無法保證其是否有被污染),因此常常在台灣沿海地區超抽地下水,從事水產養殖。而大量超抽地下水,就容易衍生地層下陷、海水入侵及土地鹽化等環境問題。
另外,養殖漁業所採用的高密度養殖方式也容易因為魚塭中含有殘餘飼料、養殖生物屍體及排泄物,而造成養殖廢水含有高濃度的有機污染物,當這些有機廢水與農田渠道合併流入環境中,濃度過高的營養鹽對水生生態系統具有危害,就容易形成藻華及優養化,剝奪其他水生生物的生存空間。
綜合上述論點,如何減少養殖漁業換水(減少進排水次數)的頻率就成為新興的課題,目前淨化與回收水產養殖業廢水處理方法包含:混凝沉澱、薄膜過濾處理、離子交換、化學氧化法、生物濾床和以及我們主要使用的無耗材波浪式汙泥脫水機台等。每一種處理方法都有其特點,然而各方法的具體內容需要更大量的專業知識去解析,在此不多加贅述,但如果你有相關需求或問題,歡迎來信聯絡我們,我們將為你提供更進一步的服務。
結語
透過介紹養殖漁業的3大困境,你是否對於台灣養殖漁業的未來有更多的想法了呢?在此必須強調的是,雖然養殖漁業問題不少,但是,如何妥善解決養殖漁業環境問題,以利達成經濟與生態間的平衡?這便有賴你我多接觸、認識海洋、河川相關知識,從源頭端做起,適時修正我們的水產消費習慣,並且更主動去了解我們身處的環境正在發生的種種,甚至付出更多的心力一起來重視、改善我們的環境。如果你也有一顆想要探索更多海洋河川知識的心,甚至是為了替保育海洋生態盡一份心力,也歡迎你追蹤我們的社群媒體帳號,了解更多海洋新知,或是參與相關海洋教育活動,與我們共襄盛舉一場海洋保育的盛宴。